爱体育-APP官方网站|Apple App Store

全球移民热线 025-86147977
媒体专访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专访

爱体育ype htmlhtml lang=zh data-hairline=true class=itcauecng data-theme=ligheadme charSet=utf-8titlerh=tr知乎日报 - 知乎

2024-01-04 22:46 作者:小编 浏览:

  爱体育趁欧洲遭遇难民潮,来说说争论了 25 年的观点:移民会影响本地劳动力市场吗?

  在难民潮涌向欧洲之际,外来人口的流入(包括难民)会如何影响本国经济这个话题再次摆上台面。移民的影响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话题,由于他与本国居民福利息息相关,又往往会在左翼和右翼党派上得到完全相反的态度,经济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也花了大力气进行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极(xiang)有(hu)价(mao)值(dun)的结论。

  下面要说的两位,就是在研究移民的影响中被引用最多,在两派研究中最有代表性,最相爱相杀哦不针锋相对的经济学家——David Card 和 George J. Borjas。他们分别在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哈佛大学工作。就像两校的政治立场一样,两位教授的研究之间也撞出了不少火花。

  他俩的争论从 1990 年就开始,但研究的契机却要回溯到 1980 年的马列尔偷渡(Mariel Boatlif)事件。

  对一个劳动力市场来说,这一类移民的突然涌入属于一种外生冲击,在经济学研究中非常宝贵。Card 在 1990 年的文章()便使用马列尔偷渡事件,研究移民涌入对迈阿密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知道在没有移民涌入时迈阿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换句话说,迈阿密的对照组在哪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章找到了亚特兰大、洛杉矶、休斯顿和坦帕这四个城市作为对照组。由于这些城市和迈阿密一样,同样有大量黑人和拉美人,且同样在 70 年代经历了高速经济发展,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拟一个「没有移民的迈阿密」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结果显示,从 1979 年到 1985 年,迈阿密的白人、黑人和拉美人在经历了移民涌入后,其工资相对「没有移民的迈阿密」分别上升了 -2%、10%和 9%,而失业率则相对下降了 0.7%、3.5%和 5.8%——迈阿密的劳动力市场不仅没有恶化,反而还出现了工资上升和失业率下降的现象。

  考虑到难民的涌入可能会对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更大,Card 进一步将研究范围缩小到低教育程度的黑人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总体来说,迈阿密对古巴移民的吸收没有抢走其他族裔的工作或影响其他族裔的收入,就是在古巴裔内部,移民也没能产生显著影响。

  Card 的研究使得倾向于同情移民的人士找到了武器,但他们的对手也没闲着。在 1994 年和 1997 年,Borjas 分别发表了两篇研究(、),指出了 Card 的某些不足。

  他在文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锐利且吸引眼球的观点——溜冰场(skating rink)理论。意思是,本地劳动力市场就像一个挤满了人的冰场,这时候的移民涌入,将会等量地将本地人口挤出冰面。被挤出的本地人口,自然需要在别的地方找工作。

  Borjas 提出的一项关键证据是,虽然大量移民涌入迈阿密,但迈阿密的人口增长率却与那四个模拟「没有移民的迈阿密」的对照组城市一样。也就是说,看似移民全部涌入了迈阿密,但实际上被挤出的本地劳动力又到了别的地方,将移民对一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一步扩散到其他城市。在这种假设下,我们实际上无法找到迈阿密的对照组,因为所有城市都会受到影响,迈阿密的劳动力市场相对其他劳动力市场没有恶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Card 的反击出现在 1997 年()的美国经济评论短文上,反击迅速,标题也十分直接——Do Immigrant Inflows Lead to Native Outflows?(移民涌入会导致本地人口外迁吗?)。根据 Borjas 的诘问,Card 给出了两点回应。首先,虽然迈阿密的总人口增长与四个对照组城市类似,但是迈阿密的低技能劳动力增长却显著地超出了那四个对照组城市。这说明对于低技能劳动力来说,那四个城市仍然可以作为迈阿密的对照组,且一般来说,受移民影响最大的应当是那些低技能劳动力,而迈阿密的研究恰好发现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和就业率也没有受到移民的影响,

  Card 进一步使用 Borjas 的框架,假如同质劳动力之间的相互替代性假设,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检验,即找到下列方程的系数

  上式中,表示本地人口而表示外来人口,总人口等于加上,下标表示城市,而表示不同的劳动力技能。上式含义为,在城市中,当技能为的移民的相对比例变动上升 1% 时,技能为的本地人口的相对比例变动就会上升%。

  如果 Borjas 的溜冰场理论是对的,就应当等于 -1,即每流入一个外来人口就得有一个本地人口流出。而使用 1970、1980 到 1990 三年的人口普查数据,Card 发现这个不仅不等于 -1,还是正的,等于 0.12,在使用工具变量后,进一步上升至 0.64,显著为正。这说明移民不仅没有挤出本地劳动力,反而使得本地的劳动力需求也增加了。

  上文中,Card 发现了一个显著为正的,这个可以看作是本地劳动力和移民的一个替代弹性,而正的则代表了一个反常的现象——劳动力供给增加了,却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得更多,需求更加大于供给,工资甚至有可能上升!

  这是为什么呢?Card 在 2001 年的文章()使用了美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一个同样令人困惑的问题:30 年来,美国本科毕业生相对于高中生来说越来越多,可本科生的工资相对于高中生却也越来越高,而这与经典的劳动力供需理论恰好是相反的。Card 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 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即随着高技能劳动力供给上升,开发那些供高技能劳动力所使用的技术就更加有利可图,适合他们的岗位也相应增多,这导致高技能劳动力反而更容易找到工作了。

  如果将这个理论应用到移民问题上,上文发现的正的就很好解释了——随着移民涌入,本地的产业开始偏向移民的技能结构改变,例如政府发现本地的低技能劳动力很多,便积极洽谈,招商引资,企业也觉得有利可图,一个劳动力需求十万劳动力的富士康工厂便落户本地。于是,不仅移民被全数吸纳,原来的本地劳动力也没有受到影响,甚至工资更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甚至变成了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增多爱体育,工资有可能提高而不是降低。

  就像 Card 在 1997 年时取了一个针锋相对的题目一样,Borjas 在 2004 年的回击同样显得火药味十足(),文章大标题是:THE LABOR DEMAND CURVEISDOWNWARD SLOPING(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斜体的IS仿佛让人听见了 Borjas 心中的咆哮。Borjas 在 2004 年的文章和 Card 在 2001 年时使用的模型几乎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劳动力的技能区间被划分得更密集了。

  一般来说,劳动经济学家在区分劳动力技能时,只有研究生、大学、高中和辍学四种,且假设同等技能的劳动力会相互替代,即大学生多了,大学生就会被挤出;高中生多了,则高中生被挤出。而在 Borjas 那里,经验这个维度也被考虑进去,在不同劳动力技能组之间,不再有完全替代的情况出现。Borjas 的理由也非常好理解,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也许可以完美替代另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来运行一个小作坊,但却永远不可能完美替代一个有着几十年经验的快要退休的高中学历劳动者。

  将技能组别区分得更细之后,Borjas 重新发现了负的,约为 -0.3 到 -0.4 之间,意思是,如果一个地区某一特定技能组别的移民增加 10%,那么与他们直接产生竞争的劳动力(教育和经验都类似)工资将会下降 3%到 4%。

  Card 在 2005 年的研究()主动停止了关于移民对本地劳动力市场影响的争论。事实上,也确实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劳动力供给确实会影响工资,这事实上原本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 -0.3 到 -0.4 的弹性,比起 Borjas 高达 1:1 替代的溜冰场理论还是要低得多了。更重要的是,争论的双方始终承认,影响本地居民工资的最重要因素仍然是劳动力需求——本地的产业到底发展如何——而非移民的竞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始终都应该更加注意劳动力的需求端,而在劳动力供给端进行调整可能会事倍功半。

  不过,Card 在那篇文章中也提出了一项新的观点:虽然移民第一代很难赶上本地居民,但是他们的子女比起本地居民,却有着更高的教育程度和工资,这对于美国整体的经济更有好处。Borjas 对这项观点并没有激烈的回应,他在成功证明了低技能移民会对本地居民工资有负面影响之后,转而开始研究高技能移民的影响。他在 2005 年的两篇文章(、)分别研究了外来研究生对于本国研究生的影响,并发现国外研究生申请挤出了本国的研究生申请,尤其是在那些精英学院;且外来研究生毕业数量每增加 10%,本国研究生的工资会下降 3%。

  从 Card 以马列尔偷渡事件出发进行的那项漂亮又让人印象深刻的研究,到 Borjas 那精细却略微显得琐碎的劳动力技能细分,可以看到整个话题已经被分割得更加细化,也在逐渐接近真相。

  美国这边的争论看似平息,欧洲的研究却刚刚兴起,如 Peri 等人使用类似的方法,对欧洲移民对本国居民的影响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移民对丹麦等国家劳动力市场并没有产生负面影响。中国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在中国,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移民对本地劳动力市场有什么特别显著的影响,包括工资与就业等。不过,囿于数据可得性,现有的研究仍然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中国移民数量的快速上升和数据可得性增加,相信未来中国也会产生一批优秀的研究,也许,针对移民到底对本地居民会产生何种影响,同样会产生 Card 和 Borjas 那样的争论。

  从美国,欧洲到中国,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移民涌入模式。当农民工迁往城市,人口由小城镇迁往大城市,由西部往西部流动,移民对经济的影响会更严重,还是更轻微呢?到底是中国的 Card 会赢得争论,还是中国的 Borjas 会笑到最后?虽然这样争论往往以坐在哪里开始,但只要使用科学的数据和正确的方法,我们最终仍然会得到一个客观的结果,从而达成共识,而不是在无依据的争论中撕裂社会。